知道了吗?-ZhiDaolema.com
资讯、健康、教育、创业、旅行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

了解三林~三林塘有三绝活 ___ 三林瓷刻、三林本帮菜和三林刺绣。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p1160059_

三绝的荣誉 ___ 分别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p1160057_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p1160056_

一)、三林瓷刻
三林瓷刻艺术,以刀代笔,以瓷当纸,须凭灵感悟性及文化学养,在技艺制作中,要靠心手合一、耐力韧劲,细微之处方见功夫。
清乾隆年间,在浦东一带涌现出很多喜欢瓷刻的文人雅士。清光绪年间,三林镇儒商张锦山,师从上海瓷刻名家华约三,学习瓷刻技艺,其瓷刻作品在地区颇有影响,深得文人雅士赏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自幼绍承家学的张锦山曾孙张宗贤先生,将祖传的瓷刻技艺重又拾起。在三林镇文化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年不断挖掘和潜心钻研,将雕、刻、磨、皴、擦、染等方法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其作品不仅仅限于瓷盘、瓷盆,而且发展至花瓶、异型瓷器等种类,还开创性地运用到大型插屏之类的作品中,从而一展瓷刻新风。其作品表现刻痕酣畅淋漓,笔墨神韵亦然,使人眼目清新,心旷神怡,终形成一套自己的雕刻语言——三林瓷刻艺术。
2006年,三林瓷刻在上海民博会上首次参展获“传承奖”,开始被社会关注。2008年,三林瓷刻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件作品被浦东新区档案馆收藏。2010年,三林瓷刻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出。2011年被列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p1160063_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p1160064_

二)、三林本帮菜
三林本帮菜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它体现了“形制精巧、色香味浓”的特色,保持了“灵活善变、兼容并蓄”的特点,在当地民众的餐饮、烹饪习惯上多有表现。
三林人早在元明时期就已形成了本帮餐饮文化的习惯,以私房菜著名的有“林家菜”、“储家菜”、“赵家菜”、“张家菜”等。在乡村逢时过节、婚事庆典,当地民众都要摆酒设宴,一批本帮特色菜脱颖而出,尤以“老八样”声名远播。清末民初,一批三林人身怀着精深烹饪绝技的三林厨师,也纷纷抢滩上海,开设本帮菜馆,最为著名的是三林本帮菜创始人、上海德兴馆创始人之一李林根先生,经其操作的本帮菜肴,均变得细腻嫩滑,鲜美绝伦,故声誉日隆。以“本帮菜”遂驰名沪上,鲁迅、白杨、周信芳等社会名流纷纷莅临品味。李林根之子、三林本帮菜传人、国家级烹饪大师李伯荣,广采博览,大胆尝试,中西南北,共治一炉,在传统的烹饪技法上炖、焖、煨、炊、烧、炝、煎等基础上,导入西菜的烹饪方法,采用烙、烘、烤、灼、扒等多种手法,三林本帮菜又有创新和发展,将三林本帮菜带入美味佳肴的臻荣境界。
2008年三林本帮菜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P1160055_

三)、三林刺绣
三林刺绣是民间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面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的一种工艺。它线细、行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致细腻不留针线痕,尤以“抽、拉、雕”技法而著称。
三林刺绣经过元、明、清臻于灿烂,又延续至民国,其发展的历史极为漫长。相传在明朝正德年间,官居江西参议三林人储昱,为重嫁三女,请三林塘裕丰绣庄仿朝廷后宫嫔妃宫装样式,绣制百鸟朝凤嫁衣,其花鸟无不栩栩如生,储昱嫁女出尽了风头。之后,四乡妇女深得刺绣宫装遗韵,形成了三林乡土味特浓的刺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林刺绣成为地方一大产业,三林绣品厂曾专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绣制服饰,以国礼敬赠。三林刺绣传人康美丽曾于1983年赴法国卢浮宫展示刺绣技艺,其“抽、拉、雕”技艺令观者为之惊叹。2004年三林镇文化部门着手挖掘三林刺绣,收集民间刺绣作品上百余件,举办“绣之韵”刺绣艺术展览,引起社会积极关注。随后成立“龙之绣”艺术社,组建“三林绣庄”,三林刺绣进入生产性保护和传承。
2005年在上海民俗民间博览会上,三林刺绣“福龙”作品获得金奖;2007年三林刺绣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三林刺绣或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三林刺绣进入世博村销售,三林绣娘受邀在世博会展示刺绣技艺,受到中外世博游客赞誉。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p1160058_

 

三林三绝~了解三林(六)P1160061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