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吗?-ZhiDaolema.com
资讯、健康、教育、创业、旅行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

三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三林有“三宝”、“三绝”、“三特”,先说说三林的三宝吧;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P1160049__

一)、三林塘崩瓜
三林古镇传统的三宝以崩瓜为之最。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沪郊西瓜最有名的还数三林塘崩瓜,形状与圆形的一般西瓜不同,呈长椭圆形,中部略粗,皮呈淡碧色有网络状花纹,枚不大,二、三斤左右,极脆薄,瓜熟时弹指可破,每当雷雨过后或在瓜田梗上走路,脚步稍重,该瓜常迸裂满地,故名崩瓜。皮薄瓤黄,籽红,其甜度高达17度,食之爽口,食后余味不尽。
三林崩瓜原多栽于三林乡东南部同济、荻山、金光、南阜等村,清末明初产量最盛。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曾掠夺瓜籽于日本改称“嘉宝”。解放后,实行计划种植。在“以粮为纲”年代,瓜田面积越种越小,渐趋衰弱。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日本引回崩瓜原种“嘉宝”籽三百粒,由三林公社种籽站老瓜农试种0.7亩,但瓜汁甜度也达11度,瓜瓤组织细腻,已非一般西瓜所能及,因而能保持“三林塘崩瓜”的盛名而不坠。
2007年,“三林崩瓜”列入新区抢救性传统品牌项目。三林镇政府创建了三林崩瓜特色农业基地,对崩瓜种子进行提升培育,并为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经过专家的努力,经提纯复壮,品种筛选和改良。三林崩瓜已进入小批量种植,并保持了原有的优良特征。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p1160054_

二)、三林塘标布
三林塘地处浦东,是松江府下最早植棉的古镇之一。自元代始,受黄道婆的影响,三林地区的棉纺织业日益推广,棉纺织业技艺高超而名播全国。三林塘标布工艺讲究,布身光滑洁白,宽一尺二寸,深受各地的欢迎,行销京、秦、晋、甘等地,交易颇大,动辄白银数十万元。
明代中期,三林塘因布市而繁荣昌盛,成为松江府纺织中心之一,每天上市的标布达上万匹。民间流传“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三林布”,可见其盛况。1905年~1912年间,三林塘共有大小布庄47家,由于三林塘的标布产量多,质量也特别好,便有“三林塘标布进京城”的口碑。上海祥泰布号原以经营标布为主,故在它的牌子上,也印有上海三林塘标布,足证声誉之盛。宣统元年(1909)三林巨商汤学钊把“扣布”(标布的一种)参加全国比赛,获江苏巡扶、两江总督颁给二等奖凭和二等银质奖章。次年“元大”牌尖布,格子布,陈列于“南洋劝业会”,获得农工商部银质奖章。1915年“京庄白套布”参展于农工商部举办的“国货展览会”获金质绘马奖章。
解放以来,随着工农业及现代纺织业的发展,三林塘标布逐步衰退,这一延续了七百年的古老织布工艺,终于淡出市场。在当今人们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中,我们期待三林标布能重振声誉。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P1160046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p1160047__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P1160048__

展馆陈列着延续了七百年的古老织布工艺以及经典的三林标布。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P1160050_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p1160052_

三)、三林塘酱菜
三林塘酱菜是上海传统农副产品,被列为“沪郊百宝”之一。自古以来,三林有着腌制酱菜的传统,当地不少农家于黄梅小麦登场季节,以面粉为主要原料,辅以豆粉,制成糕状或饼状蒸熟,放凉,让其自然发酵,随后辅以甘草,适量盐水从而成为农家自制酱菜的酱料。三林塘酱菜之所以味道好,原因在于它用料精细,做工考究,所选用的酱料,保持浦东民间酱腌传统法,长期日晒,使酱味渐入而仍保有原菜香的结果,食后爽口生津,增强食欲。
三林塘酱菜生产历史悠久,名闻于世。其中小乳酱瓜相传在明朝时被誉为宫廷贡品。明朝正德年间,官居江西参议三林塘人储昱,奉皇命监督重建紫禁城的乾清宫时,常以家乡的三林塘酱菜佐以饭食,引起正德皇帝好奇,尝味以后称赞不已,遂定名贡品,作为皇帝御膳。近百年来,三林塘酱菜以历代相传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配料而享誉上海。
解放前,镇上有万泰酱园专门生产酱菜,1956年创办了三林酱菜厂,开发了30多种酱菜新品种。1992年被市农会指定为菜篮子工程酱菜定点企业;三林大头菜、白糖小乳酱瓜、三林桂花大头菜获上海名优产品称号。三林酱菜在各大超市畅销不衰,不少品种还出口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三林三宝~解读三林(五)P1160053_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