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成虹医生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是肝脏对各种损伤产生的最常见反应。临床上有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分。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一大慢性肝病及肝酶异常的首要病因。
肝脏是人体内脂质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肝细胞在体内脂质的摄取、转运、代谢及排泄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当肝内总脂肪量超过30%时,B超才能检查出来。而脂肪肝患者,总脂量可达40%~50%,有些达60%以上。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年在我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在某些职业人群(如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肥胖人群、Ⅱ型糖尿病患者、嗜酒和酗酒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可达到20-50%;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也超过50%。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脂肪肝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患者有的仅有疲乏感,由于多数患者较胖,很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涨满等症状。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并不与其临床表现轻重一致,部分脂肪肝病人甚至发展至脂肪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阶段,仍无临床表现。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超声和CT检查可粗略判断脂肪肝的有无及其程度,并反映肝内脂肪分布类型,提示是否存在肝硬化、肝内占位性病变及胆道病变。B超或CT检查均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有时候确诊仍有赖于肝穿活检。
脂肪肝患者并发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倍。体重过重和肥胖者发现脂肪肝常提示为恶性肥胖,后者与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为死亡四重奏,因这类病人极易合并致命性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当您发现有脂肪肝时,应及早到医院认真检查,找出病因,针对病因治疗,绝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脂肪肝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治疗,患者须改变生活方式、节食、运动、禁酒和戒烟,以及控制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充分进行生活方式治疗后仍不足以恢复正常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则需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调脂、降压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等。
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病程和预后取决于引起脂肪肝的基础病因、病理类型和起病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随着原发疾病控制并停止接触和应用有害药物,肝内脂肪沉积可消退。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近期预后良好,但远期预后不容乐观。酒精性肝病患者多数死于肝病相关并发症,偶尔可死于脂肪栓塞、低血糖和重症胰腺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后优于酒精性肝病,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主要见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例,但伴随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可影响其远期预后。
在中国发达地区,成人脂肪肝中绝大多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着我国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将继续增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可能与肝硬化同等重要,患者应注意监测肝脏及代谢方面的并发症,改变生活方式和减肥在肝病及糖尿病和动脉硬化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