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
想必大家和小编一样从小就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三字经》中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记载。这个故事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哥哥弟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便奇怪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四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觉悟不得不令众人服气。也教会了无数的小孩子学会谦让、大方与懂礼貌。
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人,说出了“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大意是说:父子之间没有什么亲情,究其本质,是情欲的结果罢了。母子之间也没有什么亲情可言,就好比放在瓶子里的一个物品,出来了便分离。)这样“不孝”的言论,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小编随后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发现下面三则故事:
故事一:孔融十三岁时,他的父亲孔宙去世,年少遭遇至亲过世,令孔融悲痛至极,哭得不能自已,以至于到了需要邻人搀扶才能站起来的地步。这件事后来传开了,州里皆称赞孔融的孝行。
故事二:在《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有记载,大意为: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死去的父亲,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由此断定此人不孝,于是将此人杀了。
故事三:孔融被杀时,他的儿子九岁,女儿七岁,因为年龄小而得以活命,并寄养在别人家中。孔融被抓捕时两个孩子正在下棋,却丝毫不为所动,旁边的人好奇便问:“你们的父亲被逮捕了,为什么没有反应呢?”两个孩子回答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哪里有巢毁坏了里面的卵不破的呢?)”。
可能有读者不解,这三者故事与孔融不孝有何干系?但小编慢慢道来。
故事一直接证明了孔融从小就是个守孝道、重父母恩情的人。故事二是孔融长大后做官,对不孝之人可谓是嫉恶如仇一般。故事三则反面让我们看出了,如果不重视孝义,不可能教育出如此深明义理的孩子。
另外,由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曹操一直想借机除掉孔融,而刚才提到的孔融的不孝言论出自《后汉书•孔融列传》,且记载如是说:“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 …”并没有真正的史料记载孔融曾说过如此“不孝”的言论,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属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操一心想要杀了孔融找的莫须有的罪名罢了。
当然,历史久远,假作真时真亦假,孔融是否孝顺,我们不得而知。在今天,“父母于子女无恩论”虽不至于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语,但“百善孝为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优良精神品德,不可否认我们关于孝顺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至少不可因为这种想法让父母老无所养,你们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