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
治理黄河水患,是张伯行仕途的转折点。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张伯行的家乡河南仪封县城遭洪水侵袭。闲居在家的张伯行当机立断,招募民工,筑堤截水,救仪封城于危难之中。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后,十分赞赏,向朝廷举荐张伯行治理河务。
张伯行此前中举人、进士,被授为内阁中书。因父亲去世,张伯行回到家乡。康熙接到张鹏翮举荐后,让张伯行以原来的官职到河工任职。张伯行督修黄河南岸堤两百余里,筹划水道,使蓄泄得宜,漕运畅通。因为人诚实,刚正不阿,尽心河务,又被推荐到山东济宁道治理水患(1703年)。
当时正值灾荒之年,济宁道的百姓处于饥寒之中。张伯行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命人缝制棉衣,让百姓免于忍饥挨饿。康熙让各道救灾,张伯行拿出仓谷22600多石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
山东布政使觉得张伯行独断专行,要上疏弹劾张伯行。张伯行说:“我按皇上旨意救灾,怎么能算独断专行呢?皇上如此体恤民间疾苦,是仓谷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布政使见他说的头头是道,便没弹劾他。
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张伯行任江苏按察使。按照惯例新官员到任要给巡抚、总督等上级送上见面礼,约白银4000两。这些钱几乎是张伯行二十年的俸禄,不贪污从何而来?张伯行对这种陋习,十分痛恨,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怎能沿袭这种陋习!”
张伯行送给上级的见面礼,都是从家乡带来的土特产。督抚大员们嫌弃他的礼物太轻,谢绝不受。张伯行却我行我素,心怀坦荡。任期内整顿吏治,革除当地弊病,百姓们为之高兴,巡抚、总督却怀恨在心。
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康熙第二次南巡经过江苏,在苏州让巡抚、总督举荐官员。康熙一直很喜欢张伯行,但推荐的名单里却没有他的名字。康熙痛斥道:“朕听说张伯行为官清廉,是难得的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
说完,康熙对张伯行说:“朕很了解你,他们不提拔你,朕提拔你!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坏法,天下笑朕不识人。”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
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惯例,把张伯行的官邸焕然一新,金银器皿,奢侈豪华。张伯行见到后,很是生气,说:“吾生平未尝用此!”想讨好他的官员,本以为可以得到夸奖,没想到换来一顿批评。当他得知这座豪华官邸是当地百姓分担承办,便立即下令归还百姓,自己只用前任官员旧物。
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有了在福建的教训,在入境之前便下令,禁止铺设官邸。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一副床榻,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怡然自得。
康熙五十年(1712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收受考生贿赂,使其获得举人资格。举人榜单发布后,舆论大哗,张伯行上疏康熙,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康熙让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
后来,举人的供词牵连到噶礼,张伯行上疏弹劾噶礼,要康熙解除噶礼的职务。噶礼心中不安,也找出张伯行的七条罪状上疏。康熙只好将二人暂时解职。后来张鹏翮查明“真相”:行贿举人按刑律治罪,噶礼是被诬告,张伯行应解职。
康熙知道张鹏翮是在为噶礼掩饰,命人重查此案,结果又是张伯行应解职。康熙深信,张伯行为官清正,见两次都是同样结果,直接将张伯行复职,噶礼解职。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张伯行弹劾湖北按察使牟钦元将私通海盗的张令涛藏在官邸。康熙帝又命张鹏翮、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案,调查结果是张令涛无罪,张伯行应解职。由于此案牵连人员甚广,康熙暂时将张伯行解职。
张鹏翮、牟钦元等人仍不愿放过他,说他诬陷良民,挟私报复,要求斩首,刑部也同意这一建议。但康熙依旧相信张伯行的人品、官品,特加保全:“如此清官不为保全,凡为清官者何所赖以自安?”将张伯行调到京城来,并在南书房任职,后授为户部侍郎。
到了雍正一朝,雍正授张伯行为礼部尚书,并赐他“礼乐名臣”的匾额。雍正五年(1725年),张伯行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雍正十分伤心,赠太子太保,谥清恪。
张伯行为官两袖清风、廉名满天下。但清廉之外,他为官恪尽职守,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德才兼备,政绩卓著,是真正的清官、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