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消息 8月29日,清华大学公共健康与技术监管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公共健康与技术监管研究报告之电子烟产业监管状况报告(2019)》,这是电子烟行业第一本“蓝皮书”,针对目前电子烟行业的乱象,强烈建议推行行业立法及监管制度。
“我们试图从两个维度客观传递有关电子烟的信息,”课题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介绍,“一是这款电子产品对人体的影响究竟如何,二是对这种市场空间巨大,又处于出生时期的新型快消品,政府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行业监管。”
电子烟无论是在刚兴起的中国,还是在渗透率已经达到13%的美国,公众都在“雾里看花”,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出现首例电子烟致死病例”,另有媒体报道“电子烟危害大于传统香烟的5—7倍”,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关于备受争议的电子烟危害性问题,严飞副教授表示,目前还没有“一锤定音”的研究,现有的证据还比较有限。蓝皮书援引的世卫组织2019年度《全球烟草流行报告》认为,相比传统香烟,电子烟产生的危害更小,如果固定吸烟者能够使用得到良好管制的电子烟完全替代卷烟,受到的毒性影响可能会较小,但是并非无害。
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电子烟产品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资本的追逐又加速了电子烟这一风口的形成,目前中国已经有数千家电子烟企业,几乎每天都会有新品牌诞生。一些电子烟头部企业的估值已经超过20亿美元。同时,这个行业还解决了约200万人的就业问题。在深圳和广东东莞,很多手机和无人机的代工厂已经全面改做电子烟。“根据我们的调研,中国电子烟市场还处于野蛮生长时期,这对于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很不利。”严飞说。
为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烟弹”不合格、漏油、电池质量不达标导致爆裂等危害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行业的门槛很低,甚至流传着拿一两百万就能做出一家电子烟公司的说法。一些小厂商是为赚一把快钱就走,对产品的研发、品质把控根本不到位。”一位业内人士说。
所以,蓝皮书强烈建议推行行业立法及监管制度:在具体监管措施方面,蓝皮书建议,烟油含有尼古丁的产品与类似“雾化咖啡”这样不含尼古丁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市面上最常见的尼古丁雾化系统又可以分为电池、雾化设备和烟弹,其中电池和雾化设备属于电子产品,真正含有尼古丁的是烟弹,所以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分配件监管;另外,在生产、销售的使用场景上,应该进行全流程管理。
除了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报告特别提出,监管的目的,要以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为首要目标,保障大多数居民的健康,形成循序渐进、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此外,要让企业尽到社会责任,杜绝向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
目前,关于电子烟的立法正在推进过程中,包括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烟草专卖局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都参与其中,出台时间很可能在今年年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