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吕世明
编辑 | 山甲
冲击50亿,《流浪地球》直逼中国电影市场影史冠军。
依靠强势的后劲,即便在情人节之后,《流浪地球》依旧扛起了整个市场的票房。根据我们的预测,《流浪地球》在近周末将继续保持单日2亿+的票房,最终达票房落点在45亿。
我们将《流浪地球》归为新的“中国式大片”,也许不会有太多人有异议。早到《英雄》再到《寻龙诀》《捉妖记》,再到《战狼2》《红海行动》。中国式大片,挣扎过、辉煌过、爆发过、空白过、变化过。
时至今日,观众对于“中国式大片”的期许和要求早已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也变成了头部内容通吃的时代,“中国式大片”进入了刚需时代,无论对于哪一家制片公司来说,只有打造“中国式大片”才能获得在行业的话语权。
“中国式大片”的崛起是中国院线和观众逐步成熟的标志
其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观众都是非常盲从的。这也使得在院线化改革之后,喜剧片和动作片作为相对而言门槛较低的电影类型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内获得市场和观众的青睐。
但仅靠这两种类型影片而支撑的市场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健康的。当我们面对好莱坞的技术性打击和其他国家更完善的电影产业体系时,总是棋差一招。
从最直观的来看,在很长的时间内,进口大片往往会形成很直接的市场垄断,甚至会导致影城新建速度加剧,影城的技术性改革深入,一部《阿凡达》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国内电影市场从2D胶片飞跃到3D数字。
更多的非院线观众,则对国产和好莱坞以外的影片抱有更深厚的兴趣,日韩、印度和欧洲很多国家的电影都在国内有不少拥趸,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整体的电影工业化程度略逊好莱坞,但就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导向仍然优于国产电影。
那么当内地电影市场不完善,影城铺设不完备之时,仅靠少数地区是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观众体系的,因为观众的基数太少,这也造成早期的电影市场只能服务一部分的观众。
今年春节档几部喜剧片未能有爆款出现,其实对于一些业内人士并不意外,如果大家细心留意一下,上次纯喜剧片在重点档期能够拔得头筹已经是2017年国庆档的《羞羞的铁拳》了,从此之后,喜剧片已经鲜有在档期内大获全胜的记录了。
最近两年,以《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为首的中国式大片的崛起除了相当程度上是更多依赖了内地电影市场的成长和完善,观众对于电影的要求也不再仅依赖简单的感官愉悦满足和视听效果的冲击,当然这几部影片在工业化上都做得非常完备。
看起来《战狼2》和《红海行动》都是同一类型的影片,但这两部影片真正的核心价值观并不完全相同,《流浪地球》更是区别于中国传统影片的模式,都可以被定义成新的“中国式大片”。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影迷对于这些国产影片嗤之以鼻,总会认为“这有什么啊,都是人家好莱坞和日韩玩剩下,嚼烂的”,但这些影片类型对于中国电影而言都是新类型和之前未曾尝试的,他们的成功恰好说明更多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和观众,多种类型影片都会有他的市场以及丰厚的回报。
“中国式大片”正在解构中国
部分观众之所以不喜欢“中国式大片”,很大程度上是长久以来接受到太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影片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非常深刻的,甚至有很多影迷可能近几年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的次数不足两三次。
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影片成为现象级和超现象级影片,这些影片虽然有各种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用中国人特殊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解决电影里面的冲突,用中国的思维讲了故事。
或者说,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他们是读懂了中国,并解构了中国。
按理来说,日韩和中国香港地区,和我们中国的文化同源,也有相近的价值观体系,但近些年好莱坞电影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卖座程度远超内地,这就不能简单用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来解释了,少数量极端的影迷也并不能代表大部分观众。
好莱坞影片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无往不利,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整体上都有较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积淀,甚至可以说好莱坞绝大多数的电影大都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剧本、希腊神话传说和一些西欧的文化经典,但这反而对于中国观众是短板。
即便近些年国内出现了相当大体量的漫威/DC拥趸,在相比于其他国家从几岁便开始熏陶而言,国内的漫画粉丝和科幻影迷仍然是极小体量和小众群体。
那么大部分影迷和观众仍然是更多理解和接受中国自己的故事和价值观体系,这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观众和影评人会拿好莱坞的动作片和军事片来对比《战狼2》和《红海行动》,也会拿像《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影片来对比《流浪地球》,但事件上,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下的作品是无法用同一纬度进行衡量的。
《战狼2》和《红海行动》如果在十年前拍摄,估计既没有技术条件做支持,也没有缺乏对观众的说服力,但最近几年,当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升,航母、护卫舰、五代机纷纷亮相,这也给予中国式军事大片最坚实的基础。
同样,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对月球背面的着陆和探测,并和NASA合作,由NANS证实了该项试验的成功,这也彰显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目前的领先性,虽然对比美俄和其他国家可能看起来仍然有差距,但事实也证明,我们现在拍摄制作《流浪地球》有相当大的自信心。
甚至在《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中,中国航天事业也被好莱坞用相当正面的角度来表现,这也从底层上让更多中国影迷对国产科幻大片有了十足的信心和更多的兴趣。
读懂中国,看起来简单,但如果从中国式大片的角度去看,更多是清晰的明白目前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普遍的中国人对目前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中国式大片”到底需要什么?
《流浪地球》一个特效负责人曾表示:想在最近两年再出一部像《流浪地球》一样的中国硬科幻大片非常困难,《流浪地球》整体的制作周期在三四年以上,而且相比大部分国产影片投资和精力都是巨大的。
同样,在《战狼2》和《红海行动》之后,曾经上映的几部国产军事影片,如《中国蓝盔》《中国推销员》等票房甚至连两千万都没有达到。
同样可以预见,想在短期内在去拍摄一部《我不是药神》的难度仍然非常大,该片其实已经触及到很多相关部门的利益,他的突破几乎和《芳华》一样困难。
这几部影片题材和类型均不同,看起来都可以去用较低成本来复制,或者说很多人会想用几千万和近亿的成本套一些项目来追求高利润回报。
事实上,这几部影片最初都并不为大部分的行业内和很多投资方所好看,主要原因在于影片本身制作费用高昂,没有绝对的明星引导流量,这对于已经习惯依靠喜剧、明星流量来布局的电影投资制作是较高的风险。
在喜剧片已经出现颓势,难有大爆款的前提下,寻找新的中国式大片,将其提升为未来各个公司头部影片,便成为未来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毕竟像魔幻题材、青春题材这两年都鲜有成功的项目,中国式大片的全新方向更值得大家所关注。
那么,除了读懂中国之外,中国式大片还需要什么元素呢?
首先便是题材的多样性,吴京在对《流浪地球》的一个评价很值得大家关注,他表示,如果我们不拍,可能就真没人拍了,更何况目前我们先拍完,并没有其他可以拿出来做类比。
当然,题材的突破是要以内容的优质做为前提的,毕竟追求热门题材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看起来更小,但实际上未来的市场要么会出现大量同竞和同类型的影片,要么是影片的类型单一化可能不具备成为头部影片的能力。
其次便是风险的承担,想要获得较高的收益,势必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这也需要大家对项目有很清晰的判断和自我评估。
这就好像王中军回归到华谊兄弟的电影核心制作之中去时,反馈给记者的回答,其表示他将重新拥有对项目的一票否决权,像前几年数亿投资的项目随便开的情况不会轻易出现。
对风险的控制和承担,也是对未来中国式大片可以以良好业态延续的重要一环,近些年我们的确开了很多让业内外人士匪夷所思的项目,看起来是大片,但距离中国式大片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大部分中小公司是不具备独立去操盘像《战狼2》《流浪地球》这样的项目的,不过这两年我们仍然出现了体量在七八亿,或者10亿+左右的准现象级影片,这对于中小公司而言,投资和成本都是属于可以接受和掌控的。
在市场风险加剧,中国电影愈发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之下,特别是未来的市场环境整体票价不会再有下降的空间,提高电影本身的可看性和竞争力成为中国电影重要的命题,这可能需要更中国化的中国式大片才会有完善和丰厚的回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本文由 一起拍电影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4850.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虎嗅App 猛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