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喜剧之王》上映几天,跟所有周星驰电影一样,引起了热烈讨论。
有人说它是一部滋味纯正的周星驰电影,电影中既有对20年前的旧版经典凡人致敬和延续,也有剧变时代下周星驰会做出的改变。
也有人说它不是一部好电影,时长不够,味道不正。
这其实是正常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也有一千个周星驰,不同声音的出现能促使星爷不断做出改变,为我们拍出更好的电影。
不过,除了这两种声音,令人奇怪的是,还有第三种声音。
有些观众并没有将精力放在电影本身,反而把眼光聚焦在《新喜剧之王》中的植入广告上,以此为点狂敲键盘,对电影和周星驰进行抹黑。
或许,他们关注的并不是电影,只不过是在热点中寻找自己的特立独行,借着《新喜剧之王》的热度找找存在感了。
也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懂电影,更不懂周星驰的苦心。
事实上,已经有人出来替星爷打抱不平了——
现在,让我们来细数从头,说一说电影里的所谓植入。
作为一种工业文化产品,电影自然也有其商业属性。事实上,广告植入这件事并不是近些年才兴起,电影出现的时候,它就出现了。
细细算起,应该在19世纪。
我们不否认《新喜剧之王》中有广告植入,但是对于现代类型片来说,广告植入是必然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有广告植入,包括那些年的神片,比如《阿甘正传》。
作为一种盈利性产品,广告赞助商才是电影前期拍摄的经济来源,而在电影中植入广告也是电影行业内默认的商业和市场规则。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那些现象级的电影,不论中外,不论类型,都有广告植入的影子。
中国票房冠军《战狼2》中,就有茅台酒的广告植入。
自然还有我们并不熟悉的AGM军用防摔手机。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中国第一部现象级战争片。
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2》中,也有人寿保险的广告植入。
还有清华同方的电脑。
但电影本身我们依旧津津乐道。
国际影坛的广告植入就更加常见了,《007系列》中的各种汽车品牌,《律政俏佳人》中的各种奢侈品牌。
在中外合拍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品牌的广告植入,如《独立日2》中的QQ。
《变形金刚》中的牛奶。
《新喜剧之王》并不会因为是周星驰导演,就破坏这种规则,也不会因为是一部喜剧片,就不会有广告植入。
本质上,《新喜剧之王》也是一部商业类型片,广告植入无可避免。
有些电影界的规则,其实是导演改变不了的。而我们最关注的星爷关心的,是怎样为我们呈现一个好故事,拍一部好电影。
作为电影的导演,星爷需要用投资商赞助的钱,把电影打磨到最好,他的主要精力,全部花费在了电影的制作。以星爷做导演的性格,他并没有也不想去关注资本的事。
他专注,执着,严格,果断,他的眼中只有电影,根本不想,也不会浪费时间去想资助商的广告要怎样植入。
我们在《新喜剧之王》电影中,也看到了这种迹象。
为了王宝强化妆完拍醒助理这一场戏,女助手就挨了好几个响亮的耳光,这还没有达到星爷的要求,他在旁边指导“再大力点”。
鄂靖文演巫婆那场戏,虽然她已经很努力再演,周星驰还不断在旁边强调:“你脸上就是个0,一直是0”。
片场,他要关心一切关于电影的问题:演员,进度,拍摄,调度……
晚上,他还要继续开剧情讨论会,并观察已拍成的片段,看看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第二天重新补拍。
电影是他的兴奋剂,是他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自然,也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甚至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时间。
所以,在《新喜剧之王》中,你能感受到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戏谑,与混不吝的众生丑相,能感受到阔别多年《喜剧之王》的味道。
可你偏偏要摒弃这些电影中最宝贵的东西,去关注不到几秒,丝毫不影响观感的广告。
捡了西瓜丢了芝麻。
我们带着有对广告的偏见去看电影,其实是真的不懂周星驰拍电影的苦心,也不尊重《新喜剧之王》作为一部继往开来喜剧电影的地位。
我似乎都能看到星爷对待电影中这几秒广告的态度。
“整容广告放哪儿?”
“随便,就放整容那。”
懂他,并不是知道他的经历,熟悉他的作品。懂他,是用观众的眼光去看电影本身的故事和内容,去理解电影传递的情感和表达的内核,而不是去纠结这些每部商业电影都有的广告。
如果一直困在广告的迷局里无法自拔,莫说是周星驰电影,以后所有的商业片可能都没法再看下去了。
因为这种商业行为已经普遍到涉及每一部院线电影,《新喜剧之王》亦是。
击败残酷的现实,“不投降就是成功”,这其实还是原来的周星驰,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喜剧之王拍出的作品,不是吗?
所以,让我们不要那么双标,对别人那么宽容,对星爷那么苛刻!
放下你的双标,放下你为黑而黑的心态,去欣赏星爷的这部作品,不好吗?
期待世人给《新喜剧之王》一个公正的评判。正如我们期待星爷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