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年,购买年货都是每家每户必备的项目,似乎只有把家里的厨房和冰箱都填满了,才是迎接新年的最好方式,因为这代表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最朴素的企盼,家庭富足,有吃有喝。
虽然中国的文化一直在传承,内核一直未变,但时代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代的生产力比较低,所以平时的生活大多过的紧巴巴,到了新年,不管怎么说,都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肉食、酒水统统都不能少,到了新年就会开启吃吃喝喝模式。由于生活状态瞬间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也就衬托出春节的隆重气氛来。另外,汉朝人还非常注重养生,喝椒柏酒、屠苏酒,吃五辛盘,都是必不可少的。
丰富的食物在春节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货的种类也在不断的丰富中。到了唐朝,人们贴在大门上的“神荼”和“郁垒”二字逐渐变成了画,也就形成了门神画。不过到了五代时终于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感觉学士文笔不行,就自己来了一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此后,春联便成为所有中国家庭在春节必备的东西。
宋朝的经济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过年时需要购买的年货也就更加的丰富了,《武林旧事》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姑且抄录如下: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此时的春节都是极有喜庆氛围的。
古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并无完全适合我们生活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年的年货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为了让全国人民过好8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商业部在1980年1月18日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又过了几天,国务院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猪肉、鸡蛋成了当时昔年最好的礼物。
到了改革开放后,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快速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各类电子产品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在春节世界,为自己添置几件电子产品,成了很多人的追求。而如今,互联网的出现,人们过年的方式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一个屋子、一桌饭菜之间。
至于新年的气氛,其实关键的地方在于人本身,只要保持自己的仪式感,新年的年味就不是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