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
王秀芳
陈凤玺
(王晓晨)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衣锦还乡不如年货满筐,集市上各种肉类产品、干鲜果品、新鲜蔬菜、春联、灯笼等应有尽有,许多家庭也开始了忙年的节奏,记者近日采访了我省的一些老人,跟他们唠唠那些忙年往事。
传承
父亲当年给全村写春联
如今我带孙子贴春联
陈凤玺老人是哈尔滨市水产供销公司的退休干部,1954年考入当时的哈尔滨商学院,毕业后留在了哈尔滨工作。85岁的他聊起春节记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父亲给全村写春联了。
他的老家在辽宁省西北部的一个村屯,叫孟屯。那时的春联全是手写的,村里绝大多数人家都靠种地为生,识文断字的寥寥无几,能写出像样春联的人就更少了。“好在,我父亲陈质中自幼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每到快过年的时候,来找陈凤玺父亲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他也总是有求必应。“我家会准备好大小狼毫笔、大小斗笔好几支,墨汁更是好多桶。父亲写春联,我在一旁研墨,我从小就知道,墨要研得浓且有光泽,如果光泽度不好,可以往砚台里放少许白糖,墨的亮度就增加了。”陈凤玺老人笑道。
“我父亲的书法可漂亮了。”说着,老人还给记者展示了父亲的笔迹,工工整整而又苍劲有力。贴春联也是陈凤玺孩提时代喜欢做的事。那时不用刷子刷浆糊,用手一抹就成了。贴春联时双手冻得通红,可贴好后,被人夸上两句心里就乐开了花。“我家贴春联不会贴错,分得清左右,但有些人家却常贴错了,闹出不少笑话。”陈凤玺老人介绍道。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陈凤玺,仍保持着每年自己写春联的习惯,写完还带着孙子一起贴。
趣事
侄子比我大两岁
过年磕头要给压岁钱
88岁的向阳老人一直记着儿时的顺口溜:新年来到,糖瓜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戴红毡帽,老太太要裹脚条(小脚)。
向阳退休前在省文联工作,六七岁时总是跟着哥哥们到商店去打年纸。一进商店,店员就热情地打招呼,把小方凳放到柜台外面让顾客坐下,然后询问顾客要买什么。他记得,当时要买的东西主要是祭祖用的二尺高金锭香、近一米高的料柱香、一尺高带金字的大红蜡烛一对、小红蜡烛两包。小时候,多数家庭都不太富裕,过年不一定每家都能买新衣服穿,但会给每个人买双新袜子。另外,过年家里要买一挂鞭或是高升炮,他小时候通常会买一盘炮仗,一百响的那种。
大年三十那天,家谱早早挂好,供桌上两个烛台插好红蜡烛,香炉碗也必须摆好。过年时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通常用红纸包好。向阳老人说,母亲42岁那年生了他,大哥比他大22岁,虽然他在家族里年龄小,但辈分很高。
过年时,给母亲磕头才给一元钱的压岁钱,可他家的情况很有意思,“论年龄,我大侄儿比我还大两岁,可论辈分,他要一边向我磕头,一边说‘老叔过年好’,我就笑呵呵地坐在那儿,给他五毛钱压岁钱……”
风俗
帮父亲画年画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到天亮
56岁的王秀芳,是肇东市农民。他喜欢摄影、书法、绘画,还会吹唢呐、拉二胡,组织了一支家庭乐队。
值得一提的是,王秀芳的农民画还获过全国大奖,他说自己的这些爱好是跟父亲学的,都是在忙年的时候练出来的。“我记得,以前快过春节时,我爸一定会骑着自行车,去十几里外的集市买年画。回来后,乡亲们会求着我爸帮忙写春联、画年画。好几次,眼看要过年了,外边都开始放鞭炮了,他还没画完,就让我帮忙,渐渐地我就成了他的帮手。”
王秀芳介绍说,在农村过年年味儿特别浓,家家户户贴春联和年画,有的人家还要贴上窗花。他小时候,奶奶一过年就剪各式窗花,小公鸡、小猴子吹喇叭等图案,有时还会用柴油灯薰出不同的颜色,那时候的窗花非常好看,做好后用灯来回照,那些小鸡、小猴子从外面看活灵活现的。
北方人过年都会早早准备年货,一进腊月就开始忙了。杀年猪在村里是必不可少的,一家人肯定吃不了那么多肉,一般会自家留一半,做成腊肠、肉冻、腌肉等等,剩下的卖给没养猪的街坊四邻。而且农村女人一定要赶在年前,把该洗的东西全都洗涮完毕,还要蒸饽饽、包饺子、炸面鱼、炸麻花、炸豆腐丸子、烀猪头……准备的食物,恨不得一口气能吃到元宵节之后。
王秀芳说,他们村有60多户人家,现在还保留着去各家给长辈拜年的传统。大年初一零点一过,各家的小辈儿都要去给长辈儿拜年,各家都要拜到了,一直拜到天亮,“你上我家,我上他家,穿着过年的新衣服,嘴里说着吉祥话,非常喜庆。”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