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现在问题不是有钱没钱,是有票没票!能在春运期间搞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简直能吹好长时间的牛了。
你以为只有你为火车票问题头疼吗?春运期间,连明星抢不上票。这不,吴京在微博晒出自己坐火车回老家的照片,并配文:“只要能回家,坐哪都成。“ 照片中的吴京拿着小板凳坐在火车过道旁,也是十分可怜了。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春运那些事。
回趟家不容易
跟现代人相比,古代在“父母在不远游”观念的影响下,总体来说人口流动不是很大,而且距离也不会太远,但由于古代的交通运输条件比较差,所以即便距离不远,回一趟家也是相当不容易。
同时,古代春运的主体并不是“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为了更快更好地回家,他们一般会早早动身,避免路上出状况,影响回家的时间。
古代的“高速路”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驰道是秦国的国道,按照记载数据折算来看,驰道宽达69米,路边还栽植松树,绿化降噪,所以驰道就是类似于古代的“高速路”了,春运坐畜力车走驰道回家也是当时相对便捷的路。
古代回家的交通工具
在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和畜力,古代春运时则主要靠畜力车,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
当然如果是有钱人,就会选择相对舒适的木船,但也是最贵的选择。
什么时候出现了春运一词?
1981年,“春运”两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从1981年开始,春运成为“全国性、大交通春运”。
1988年《人民日报》刊发的“全国每天有70万人站着乘火车”报道称,大部分列车都超员80%以上,个别列车高达100%。同时,随着高考扩招政策的实行,“黄金周”的出现,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高度汇集,四流叠加形成世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
回家过年的意义
在今天的中国,漂泊在外已经是很多中国人的常态。中国人在过年回家这件事上有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在他们眼中,只有过年,才是名正言顺归家的时刻,就算要克服数不清的困难,也一定要回家。